当前位置:首页 > 更多内容

更多内容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陈能宽谈中国原子弹意义:三大效益外有两点后效

2021年03月16日28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十五年,1964年10月16日,我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我在现场参加试验,亲眼看到伴随着春雷般的响声和急剧升腾的蘑菇云,参试人员纵情鼓掌,热泪盈眶。我现在回想,这一举世瞩目的事件究竟给了我什么启示呢?有一段时间曾听人说,“国防科研花了那...

大国脊梁――陈能宽

2021年03月16日28
    “不辞沉默铸坚甲,甘献年华逐紫烟,心事浩茫终不悔,春雷作伴图尊严。”这首七绝抒怀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陈能宽于1985年写成的诗作,是他许身报国、无怨无悔的人生写照。 陈能宽,著名金属物理学家。湖南省慈利县江垭镇人,男,中共党员,中...

“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王希季

2021年03月12日31
    王希季是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的院士,他是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的技术负责人、中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总体方案设计者、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首任总设计师……王希季大半辈子都在忙着向苍茫太空镶嵌“中国星”。   “跳进”西南联大的少年...

王希季:最早提出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专家

2021年03月12日32
    王希季,1921年出生,中共党员。空间技术专家,长征1号运载火箭与我国首个回收式卫星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的开创者之一。曾负责研制成功了中国的15种实用探空火箭,主持完成中国第一种卫星运载火箭和第一种返回式遥感卫星方案...

“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首任总设计师

2021年03月12日31
    今天我们邀请军史专家董保存继续为您讲述“两弹一星”元勋的故事。 王希季,中国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的技术负责人、中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总体方案设计者、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首任总设计师,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

“两弹一星”元勋 白族科学家王希季喜迎百岁华诞

2021年03月12日32
  王希季祖籍云南省大理市上末村,白族,中共党员。1921年7月26日,王希季出生于昆明,按照白族人的传统,今天是这位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的功勋科学家的百岁诞辰。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驻京联络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学会,在京白族及大理乡亲联谊会联名向王希季院...

缅怀恩师陆士嘉教授

2021年03月10日33
    一个人一生中,对其命运有很大影响的人,除其本人和亲属外,就是老师。 由于受抗美援朝的影响,我考入北京航空学院学习飞机设计。上完大学三年级,来到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大学三年级教我们空气动力学的是女教授陆士嘉先生。她是学校里唯一的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她讲...

初见钱学森先生

2021年03月10日34
    人到老年,总会回忆起年青时代影响自己一生的人和事。最近,我时常想起,随庄逢甘院士向钱学森先生汇报工作时,第一次见到钱先生的情景。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细节虽然已经模糊,但那情那景,依然清晰。 那是1961年的秋天,我负责的课题组接受研究一种使用两个冲�...

钱学森: 载人航天要认真总结国外的经验教训

2021年03月10日29
    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八号”并完成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11年12月11日,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先生诞生一百周年。在这个时刻,重温钱学森对未来载人航天技术的展望,对我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重读《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有感

2021年03月10日32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创新第一动力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