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更多内容 >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李政道是怎样成为科学大师的?

2022年01月31日32
  [摘要]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不仅没有接受过良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甚至小学、中学、大学都没有毕业过,那么他是如何成为科学大师的?     11月24日,恰逢美籍华裔国际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90华诞。当前,创新发展、建...

湘江战役:在至暗时刻探寻希望曙光

2022年01月09日38
    广西全州县安和镇四所村村民李德明遵嘱将父亲李大棋葬在村后高山上,让他能看到牺牲在湘江畔的红军战友们。 李大棋本是江西省兴国县枫边乡山下村人,10多岁参加红军,湘江战役时任红五军团34师101团3营营长。1934年12月3日,该团在安和镇一处名为文塘...

刘少奇如何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2022年01月08日30
    1942年春,刘少奇结束了两年多在华中地区的工作,奉中央之命返回延安,在返程途中检查指导各根据地工作。一路走来,刘少奇发现,各地有不少地方没有把减租减息运动和启发群众思想觉悟结合起来,只靠行政命令的办法,开个会议,颁个法令,发个通知,一些农民群众并没...

开国将军是怎样炼成的

2022年01月05日38
    [摘要]黄克诚庐山会议当场顶撞毛泽东犯大忌,罗瑞卿不给江青发领章帽徽,张爱萍反对为林彪建纪念亭。     【原编者按】《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开国战将经典史记》通过作者亲历、亲闻、亲见,以真实细节表现200多名开国...

科学工作十四条的制定和广州会议

2022年01月02日29
  聂荣臻爱护知识分子、理解知识分子,但是,他的影响所及,毕竟只是少数人。而在全国包括国防科研系统,在一段时间里,“左”的影响还在妨碍着知识分子政策的贯彻,政治冲击业务更是司空见惯。这些情况聂荣臻了解得很清楚,也因此为中国的科技进步而担忧。通过全国性的了解和深入调查,在广泛...

从聂荣臻《科学工作十四条》谈起

2022年01月02日29
    今年是聂荣臻元帅诞辰110周年,教育部、科技部、解放军总装备部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纪念活动,缅怀聂帅。 聂帅伟大光荣的一生早已被人们所熟知,但他主持制定的《科学工作十四条》却已很少被人提及。 1957年“反右派”运动以后,在“左”的思潮影响下,知...

正德、利用、厚生――中国文化的根本品质

2021年12月12日31
    今年(2015年),我到北大整整六十年了。我是1955年入的北大,到今年整整六十年。我们是北大第一届的五年制学生,1960年毕业,然后留校任教,到今年正好是五十五年的教龄。最近,我老在讲“中国文化的人文特质”,过去我老讲“人文精神”。没有人文特质,哪来...

黄锡�G:让病人走最短的路看完病,是我最大设计原则

2021年12月11日23
  9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隆重举行。著名建筑学家、全国勘察设计大师、国机集团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顾问首席总建筑师黄锡�G荣列其中,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在医疗建筑设计领域,黄锡�G是铺路者,也是开拓者。作...

“中国第一高楼”总工程师周予启:用“工匠精神”为中国品质代言

2021年12月11日30
  从“北京第一高楼”国贸三期到“华北第一高楼”天津津塔,再到“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平安金融中心,这些摩天大楼正不断拔高着城市的天际线。“超高层建筑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产物。”在这些建筑作品的总工程师周予启看来,它们的符号意义远不止是城市地标的变迁,...

何继善:“我在这里当了25年学生”

2021年12月05日31
  初访何继善时,他身着白色衬衫,举手投足间温文尔雅、从容自若。他的声音有些低沉,但极富穿透力。两鬓斑白的老先生,依旧风度翩翩。 何继善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之一。25年来,从建院之初没有独立的办公地点,到如今凝聚了一支工程科技精英队伍,推动中国工程科技创新取得令世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