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立础――为桥梁抗震事业奉献一生
2020年03月11日24
“桥是人类发展的使者和帮手。没有桥的发展是艰难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多少名城,因为没有桥而水运式微,日渐衰落。桥让城市与城市相连,让信息与信息交汇。”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立础曾回忆自己与桥结缘的缘由。桥梁如飞虹般跨越大江大海,我国无数大跨度桥梁的抗震设计,都与他的名字相连,他被称为“彩虹...
林同炎跨越半世纪的桥恋
2020年03月09日27
南宁清晨,气候清爽宜人。5月中旬,在涛涛的邕江河边,一位苍劲的老人站在河堤上一边看图,一边用手指划着。他就是来自美国加州的美国工程院院士、加州大学终身教授、国际著名桥梁大师、美籍华人林同炎先生。林教授河边看图,是在帮助南宁设计架设凌铁大桥。 &n...
林同炎――人类的福祉就是终极的奋斗目标
2020年03月09日26
“此书献给不盲从规范而寻求利用自然规律的工程师”――林同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 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得记得,三年前初到西南交大,第一次步入图书馆五楼时所见到的场景。出电梯左转,眼前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一道不宽不窄的走廊里...
林同炎――结构计算的奇迹
2020年03月09日27
① 总介绍 林同炎(T.Y.Lin)是旧金山林同炎国积工程顾问公司的董事长,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名誉教授。曾有人问:“什么是创新?”林同炎:“我做的东西都是创新。” 1969年林同炎教授作为研究和设计的开拓者被选为华盛顿国家工程院院士。科学院和工程院的房屋研究委员会授予他“...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钧莅临我校讲学
2020年03月07日26
2010年4月23日下午3:00,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孙钧教授莅临我校,在学术报告厅开展以“与师生们谈谈专业研究及人生感悟”为主题的讲座。此次讲座由校党委组织部部长张剑兴主持,团委书记卢榕炜等校领导出席了此次学术讲座。我院师生也到场参加此次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访谈孙钧院士:深度剖析隧道频频建,哪些是关键?
2020年03月07日26
近年来,我国建设的大直径、长距离隧道数量逐渐增多,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建设过程中的难题逐一被克服。然而,隧道运营安全、节能降耗、车辆尾气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已成为当今隧道运营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这...
孙钧院士解读钱江隧道工程建设技术
2020年03月07日26
钱江通道于2014年4月16日正式通车,记者有幸采访到钱江通道的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孙钧院士,请他为我们介绍了钱江通道建设中的关键性技术,与我们回顾了“钱江通道”建设过程中的故事。 素有“天下第一潮”美誉的钱塘江潮,是由于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
越是吃劲越要保持韧劲
2020年03月07日25
疫情防控是一场生死仗,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只有广大官兵和医务人员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才能夺取疫情防控斗争的全面胜利。 疫情防控的火线,也是砥砺战斗精神的战场。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一线抗疫官...
永不懈怠的追求 ――记中科院院士孙钧的科学人生
2020年03月06日25
摘要 很难想象,一位92岁高龄国际知名老工程科学家,每年还要完成30多次的应约出差任务。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港珠澳大桥、崇明长江第一隧桥、秦岭终南山、厦门翔安国内第一座海底隧道、兰武客运专线乌鞘岭……祖国广袤的锦绣河山,处处都留有他的足迹和身影。...
“破五唯”对顶尖人才意义更大
2020年03月06日30
近几年,“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五唯”乱象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围绕这一问题,学术界一直在通过各种渠道持续向上反映。去年,作为中央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专家组成员,我所在的科技组专门就进一步改革科技评价体制进行了调研,相关建议已经报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