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结构大师林同��
2020年06月08日25
1912年11月,林同�Τ錾�在福州城内乌石山下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他原名林同�Γ�后接受老师茅以升先生的“既好懂,又代表��黄子孙”的建议,将“�Α备奈�“炎”。他的祖籍是福州福清的东瀚乡云庄北窗,一岁时随父母举家迁往北京。在北京汇文中学念书,成绩是全校...
82岁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我为什么要三下南海深潜?
2020年06月05日25
今年5月,8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搭载“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深潜器,9天内在南海完成3次下潜,成为“深海勇士”号深潜年龄最大的“乘客”。这位耄耋老人对于海洋事业和科学探索的热爱,令人动容。与此同时,汪品先还用自己身体...
记师昌绪院士:从材料科学家到战略科学家
2020年06月05日26
1月14日,人民大会堂铺着长长的红地毯,鲜花簇拥,喜气洋洋。一位九旬高龄的长者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就是著名的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两院院士师昌绪。 之前,这个奖的得主也是一串显赫的名字――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王选、杂交水稻专家袁隆...
贝聿铭与中银大厦 建筑背后贯穿一条神秘的线
2020年06月05日30
贝聿铭 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在他卓越建筑的背后,贯穿着一条神秘的线,这就是为贝氏所独有的设计方法。 设计中的人员分工 在美国,社会分工很细,每方面的工作都会有专门的人员从事,基...
探测火星就是探索地球的未来 ――对话我国火星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万卫星
2020年05月22日26
对话时间:6月5日 对话人物:万卫星 ●人物简介 万卫星,1958年生,湖北天门人。空间物理学家,我国火星探测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当选中科院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万卫星:打造新平台 推动地球科学与行星科学融合
2020年05月22日24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是繁衍文明的母亲星球。脚踏苍茫大地,头顶璀璨星空,人类在凝视中深思,在仰望中求索,千年万年从未停止。然而,其思愈深,其惑愈多。 二十世纪以来,对地球科学的研究逐步进化为通过各种观测手段定量研究地球表层和内部的主要物质组成和运行规律。...
张�D: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师
2020年05月21日28
一提到北京,除了天安门和故宫,人们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北京饭店、友谊宾馆、钩鱼台国宾馆等这些极具民族风格的建筑了。而这些代表我国建筑最高成就的作品,正是由享有“国家设计大师”、“中国建筑泰斗”美誉的山东人张�D设计的。 两位名师...
见证一个建筑师的梦想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东
2020年05月15日28
梦想开始的地方 1963年,王小东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他的毕业志愿填写的是“新疆”。王小东之所以选择新疆,缘于一颗浪漫的心。他被新疆奇异的戈壁、雪山、森林、牧场吸引,放弃了留在东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 刚到...
殷鸿福:问道争朝夕治学忌功利
2020年05月14日25
论文搞短平快,创新性成果少,缺乏团队精神,迷信所谓学术权威,崇信洋教授洋成果等。 这些现象会让学术生态“滋生病菌”。 “舍得了功名,耐得住寂寞,坐得稳冷板凳”,这是中国地质大学殷鸿福院士给当代学术开出的“药方”。今年夏天,84岁高龄的他不顾35摄氏度的高温,奔波于全国各地讲...
林俊德:他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
2020年05月14日29
国庆前夕,经中央军委批准,增加“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为全军挂像英模。这一刻人们再度记起了这个名字。此时,距离林俊德去世已经整整6年。 某试验训练基地原研究员林俊德院士,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就像扎根大漠的胡杨,他在戈壁滩一扎就是52年,参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