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王乃彦院士:做科研应该拿出磨剑精神

2020年02月08日26
  “十年磨一剑,不敢露锋芒;再磨十年剑,泰山不可挡。这就是做科研应该有的精神。”9月28日下午,年近八旬的中科院院士王乃彦为听众们作了一场近一个小时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报告,主题是“科研工作中的诚信”。 在北京市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领导小组的组织下,来自北京师范大...

访王乃彦院士:莫因惧怕“辐射爆炸”而“恐核”

2020年02月08日26
    由于最初被应用于军事领域,因此核能后来被用于发电时,人们心中难免会有一定的心理负担。而历史上发生的几起重大核电站事故,更加深了公众的“恐核”心理。比如,有人认为,即便核电技术是安全的,与常规电厂相比,核电厂还是具有核辐射和核爆炸等潜在危险。事实真如想象中...

欧阳明高:科研不能跟着“利”字走

2020年02月06日23
  翻开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的简历,这位汽车动力研究的领军人物似乎很顺利,每一步都踩在点上。然而面对记者,他却先谈起了科研生涯中的挫折。 “在遭遇挑战中不断解决问题,是做研究本来的样子。”欧阳明高说,科研人员想要做出点东西,就要有攻坚克难的准备。   困难...

“科”之大者,为国为民

2020年02月06日26
    2019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隆重颁发给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一位志探风云数十载,带领中国气象事业迈入国际先列;一位为国深潜半甲子,研制出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 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应时代之需,解国家之难,...

钟南山:守住真实

2020年02月02日22
    4月13日,在中华医学总会第23届理事会上,钟南山当选为第23届中华医学会会长。此前,这个职位多由卫生部部长兼任,由基层专家担任会长这还是第一次。有人说,钟南山之所以当选是因为他在呼吸疾病防治领域上做出的贡献,更重要的是,2003年非典期间他勇敢否定了“典型衣原体是非典型...

从钟南山院士与施瓦辛格比肌肉说起……

2020年02月02日22
    11月20日,在广州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中学校长大会上,抗击非典英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应邀作专题报告。像参加很多讲座一样,钟南山院士用PPT一边讲解,一边播放自己“私家照片”,不但公开了自己青壮年和老年时的对比健美 “半裸照”,而且70岁高龄的他还和60岁的施瓦辛格比试肌...

官春云:爱他生计资民用 不是闲花野草流

2020年01月22日24
    湖南农业大学的校园里,有一方小院,院里有个水塘,波光粼粼。这里是国家油料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只要不出差,81岁的官春云每天都来这里工作,风雨无阻。 穿梭在小院的青年学生们都知道,那位喜欢穿白衬衣、黑布鞋,胸前别着一支钢笔的银发老人,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身边的年轻人

2020年01月22日25
    在袁隆平的研究团队中,有许多年轻的面孔,他们早已不用为温饱问题发愁,却毅然踏着金色的稻浪,奋力为解决人类吃饭问题奔跑向前 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中国创造的一个世界奇迹。奇迹的背后,是无数为此耕耘奉献的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智能制造如何补齐人才缺口

2020年01月20日22
  让记者没想到的是,一个研究高性能计算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竟然在一场职业教育论坛上“诉起了苦”。 “现在都在说互联网行业进入‘下半场’,主题变成了产业互联网。可是,能为传统行业赋能的‘码农’在哪里?谁培养?怎么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孙凝晖的思考...

陆夕云:做科研,何苦之有

2020年01月20日22
    ◎编者按 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界、工程技术界的杰出代表,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2019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新增院士139人,他们在数千万中国科技工作者中脱颖而出。《中国科学报》今起开设“走近新院士”栏目,讲述新晋院士的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