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学文化?

2020年01月15日21
  科学文化是自近代科学复兴以来,基于科学实践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 科学文化作为文化家族中的后起之秀,之所以能在与各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的竞争中胜出,是由科学文化所呈现出的生产力与释放出的自由与福祉决定的。 这就涉及到文化的比较与演化问题。如何判断两种文化孰优孰劣...

天文盛宴,我们来了!

2020年01月15日21
    从夏威夷的火山到南极点的冰盖,从西班牙的山脉到南美洲的沙漠……在地球上海拔最高、最偏僻的8个野外台站,8座射电望远镜连成一张巨网,形成一架与地球等大的虚拟望远镜。如同一片田野里的向日葵,它们阵列整齐、步调一致,遥指苍茫宇宙的同一方向。在这只巨大“复眼”的...

科研仪器共享:不能“重物轻人”

2020年01月15日22
    高端科研仪器的使用和开放共享,并非只是简单的“开门迎客”。用户不仅需要实验结果,还需要了解数据背后的意义,促使仪器运营人员的角色从过去的“数据提供者”向“问题解决者”转变 花费大笔经费购入的高端科研仪器,如何才能用得更好?不久前,笔者到中科院生物物理...

未来的重大科技发现将产生于海洋

2020年01月15日23
  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全世界的人口从30亿增加到了60亿。如果按照联合国的估算,到2100年全世界人口可能会达到160亿。巨大的人口增长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无论是食物、能源、材料、运输、药物等。未来人类的发展空间在哪里?肯定是海洋,因为海洋占了地球面积的71%。...

欧阳自远:国家重大需求引导我的人生

2019年11月15日22
    “是国家的重大需求引导和培育我成长,塑造了我的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9日在重庆说,虽然他已经八十多岁,但他还会加倍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2019重庆英才大会青少年成长成才发展论坛暨《...

徐宗本:人工智能的基石是数学

2019年09月22日24
    “人工智能的基石是数学,没有数学基础科学的支持,人工智能很难行稳至远。”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徐宗本看来,目前人工智能所面临的一些基础问题,其本质是来自数学的挑战。 近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工程院联合主办的以“大数据与知识服务”为主...

感悟李德威“十字遗言”背后的精神力量

2019年09月16日23
    9月16日到9月19日,武汉媒体连续四天报道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著名构造地质学家李德威教授的生平事迹。在不能言语的弥留之际,躺在ICU(重症监护室)病床上的他借来护士的笔颤抖着写下了“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10个大字,第一次写出来的字护士不大认识,李...

奇迹背后,是一种精神

2019年09月16日24
  FAST设想提出正值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30米,从30米一下跨越到500米,艰难和挑战可想而知。但是,南仁东却迎难而上,带领团队经过22年的顽强拼搏,最终创造了奇迹。 奇迹的背后,是坚韧执着的精神。 为找到一个合适的台址,10余年间南仁东...

探索微观粒子的“放大镜”不再受制于人――我国自主研制光电倍增管成功用于多项大科学工程

2019年07月16日25
    四川稻城海子山,平均海拔4410米。过去人迹罕至的地方,一个方圆1.36平方公里的探测阵列正在加紧安装,近万个探测器将一探世纪之谜――高能宇宙线起源。 6月19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进入集中安装阶段。我国自主研制...

读博士也有技巧:如何快乐地做研究

2019年06月28日23
    我已经攻读博士学位两年半,有些经验和教训。无论您正考虑攻读博士,还是考虑再深入一点的研究对你的项目更有帮助,我在这给您分享一些小经验。有些可能是明摆着的道理,但在日常工作中却容易被忽视。     1.如果你愿意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