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播种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专访罗沛霖:科技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

2023年02月04日32
    罗沛霖, 电子与信息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1913年生于天津, 193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2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带特荣誉衔哲学博士学位。电子工业部科技委前副主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前成员。中国计算机学...

李政道是怎样成为科学大师的?

2022年01月31日31
  [摘要]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不仅没有接受过良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甚至小学、中学、大学都没有毕业过,那么他是如何成为科学大师的?     11月24日,恰逢美籍华裔国际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90华诞。当前,创新发展、建...

科学工作十四条的制定和广州会议

2022年01月02日27
  聂荣臻爱护知识分子、理解知识分子,但是,他的影响所及,毕竟只是少数人。而在全国包括国防科研系统,在一段时间里,“左”的影响还在妨碍着知识分子政策的贯彻,政治冲击业务更是司空见惯。这些情况聂荣臻了解得很清楚,也因此为中国的科技进步而担忧。通过全国性的了解和深入调查,在广泛...

从聂荣臻《科学工作十四条》谈起

2022年01月02日27
    今年是聂荣臻元帅诞辰110周年,教育部、科技部、解放军总装备部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纪念活动,缅怀聂帅。 聂帅伟大光荣的一生早已被人们所熟知,但他主持制定的《科学工作十四条》却已很少被人提及。 1957年“反右派”运动以后,在“左”的思潮影响下,知...

黄锡�G:让病人走最短的路看完病,是我最大设计原则

2021年12月11日22
  9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隆重举行。著名建筑学家、全国勘察设计大师、国机集团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顾问首席总建筑师黄锡�G荣列其中,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在医疗建筑设计领域,黄锡�G是铺路者,也是开拓者。作...

“中国第一高楼”总工程师周予启:用“工匠精神”为中国品质代言

2021年12月11日28
  从“北京第一高楼”国贸三期到“华北第一高楼”天津津塔,再到“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平安金融中心,这些摩天大楼正不断拔高着城市的天际线。“超高层建筑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产物。”在这些建筑作品的总工程师周予启看来,它们的符号意义远不止是城市地标的变迁,...

何继善:挤时间做科普跟青少年在一起就忘了年龄

2021年12月05日30
    “小朋友们知道吗?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不是音乐家谱曲的,而是科学家李四光。”“达芬奇不仅是个大画家,而且在天文、物理、医学、建筑乃至雕刻、音乐、发明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今年六一儿童节前,8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在中南大学校园内给12...

执着创新六十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何继善

2021年12月05日27
    150幅字,花费整整两天,耄耋之年的何继善院士,戴着老花眼镜,捧一颗赤子之心,一笔一画,亲笔挥毫,为“六一”儿童节前来拜访交流的小学生们每人题写一幅立志箴言,把自己对科学、对创新的无尽热爱和爱国情怀传递下去。 何继善,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我国著名地...

何继善为地球“把脉”

2021年12月05日25
  他是我国首批工程院院士,人们称他为“把握地球脉搏的人”。 他将人们认为已经枯竭的“空矿”,“变”成储存40亿吨金矿石的“金矿”;他用钻研地球的精神自学书法,将其演绎得潇洒自如;他倡导科普,“大手”拉起无数“小手”,在许多青少年心里画下科学的“根”。他对地球的探索从...

何继善:为中国工业找“口粮”

2021年12月05日27
  2019年1月28日下午,记者一行驱车前往中南大学探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先生。何继善院士身材高大,虽已85岁高龄,却依旧精神矍铄,说起话来中气十足。 此前,在北京举行的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何继善院士创立的大深度高精度广域电磁勘探技术与装备,获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