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名师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中国需要诺贝尔奖的根本理由

2011年06月01日36
  科研中的原始性创新有赖于宽松的研究环境、让思想自由奔驰的学术氛围以及勇于接受挑战的科研态度。而诺奖恰恰让我们见证了中国科技体制和科研政策中的这一根本缺陷。 作者:邓聿文 本年度诺贝尔奖已落下帷幕,各类奖项全部名花有主。美国依然是诺奖的最大赢家,而正在崛起的中国还是诺奖的看客。尤...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创建全民学习型社会

2011年04月26日34
      编者按:为推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之学习型社会”,本报邀请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人教育学科组成员、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全国成人教育科研机构工作委员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高志敏牵头,组织撰写了一组以“终身...

对钱学森的最好悼念是坚守科学精神

2011年03月13日35
    我国科学巨匠钱学森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虽然凝聚了无数人的拳拳之心和绵绵之意,虽然现代医学所有的能力都被激发调动起来,但这位倍受国家领导人和民众景仰的科学巨匠,最终走完其煌煌一生。斯人已去,但钱学森98载岁月中所留下的精神轨迹以及其为国家民族、中国科学事业发展所做出...

以科学创新告慰科学巨匠

2011年03月13日25
      我国科学界近日相继送走两位科学巨匠――我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贝时璋和“航天之父”钱学森。回首两位科学巨匠的一生,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生命不息,创新不止。   风雪中的悼念   创新精神,源于责任,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贝时璋提出加大应用科学研究...

钱学森的科学思想与科学成就

2011年03月13日32
    技术科学思想的形成   钱学森的科学思想最初形成的起点,应追溯到他1935年赴美留学。那是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年代,凡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在中央电视台10频道《大家》栏目为纪念开播三周年所制作的特别节目中,介绍了我国不少著名科学家(钱老也在其中)当年赴海外留学的...

好大学理念与大学文化建设

2011年03月06日32
...

大学校训及其文化精神

2011年03月06日29
    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     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训是对大学文...

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一个发言稿)

2011年02月25日33
     我主要从两个路径来谈我对于中外教学法之比较的认识,第一个路径是理论的视角,主要缘于我本人的科研方向有一个是中西道德教育思想比较研究,我在西方道德教育思想领域出版了一部专著《走进生活的道德教育――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并发表了10几篇论文。这些研究让我对于中...

图书馆长敞开的是思想自由的大门

2011年01月27日30
    自2003年起,杭州图书馆开始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及附近的农民工。图书馆对这些特殊读者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18日,杭州市图书馆馆长楮树青在微博上表示“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这一微博被转发了5000多次,光评论就达到1200多条。不少博友...

美国阅读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2010年12月26日26
  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取舍,总会引发诸多争议。前一段时间,据说鲁迅先生有些篇章在某版本的语文教材中被删除或更换,于是引发了一场关于“鲁迅大撤退”的争论。诚然,而今的时代不尽如人意处十有八九,需要鲁迅这样的思路,帮年轻人直面惨淡的人生。但在通往民主和法治的路上,也需要林语堂这样的人,训练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