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更多内容 >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体验美国中学课堂

2012年01月09日29
  前不久,当我走进Breck School的时候,就喜欢上了这座坐落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宁静的中学校园。和美国学生一起上的一堂普通生物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座位,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举手反驳老师,或者表述自己的观点。老师会欣喜地倾听同...

从来大智出草根――草根网2012新年献辞

2012年01月09日26
    中华早有“礼失求诸野”的古训,今天的中国尤其呼唤草根和黑马,重要原因也在于当今学术界的衰朽。著名学者张鸣先生曾感言:“笔者所服务的高等教育界,满眼看去,净是些制造垃圾 的机器和这些机器造出来的垃圾,久而久之,入鲍鱼之肆不闻其臭,不仅鼻子都习惯了,连眼睛都麻木了。”真正能令人注目凝...

创造性思维被轻视

2012年01月09日25
  1953年,已经是美国知名教授的阿尔瓦雷茨(Luis Walter Alvarez)去参加全美物理年会。吃午饭时他与27岁的芝加哥大学博士后格拉泽同桌。交谈中,格拉泽告诉阿尔瓦雷茨,自己的报告被安排在大会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场,他非常担心到时人们因提前离会而不来听。 阿尔瓦雷茨好奇地问...

中国出不了乔布斯并不奇怪

2011年12月16日28
  过去3天,数百万中国人在其微博上发贴表示对美国苹果公司前CEO乔布斯去世的哀悼之情。他们同时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出不了自己的乔布斯?谷歌公司前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在微博上说,中国学校教育太注重背诵和记忆,不鼓励批判性思维。不是中国人不够聪明,也不是没有潜力成为乔布斯...

中华文化的两个小问题投机与浮躁

2011年12月16日25
  我们的文化从来不鼓励我们去研究失败的原因。我们只看表面现象,不看背后真正的原因,这种只看表面的民族是浮躁的。因为我们看什么事情,不往深里去挖,不看真实的东西,不看本质的东西,只看表面现象。 作者:郎咸平  经济学家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没有错的,这...

为国家做一个诤臣,为政府做一个诤友

2011年12月14日28
    3天后是胡适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华人世界纪念活动不少,大陆则早在4月就举办过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胡适是一个温和的人,他习惯以常识和常情对常人发言,他不主张一个激烈对抗的社会。今天纪念胡适,在他身上众多的可取之处中,这是尤其珍贵的一点。   胡适曾作《我们必须选择我们的方向》一...

拥抱逻辑最给力

2011年12月03日26
  若曦 评论作者 一位领导在香港介绍贵州省情时说,提到贵州,人们总联想到 “黔驴技穷”这个成语,其实那是以讹传讹,让贵州背了1000多年的“黑锅”。 何故?因为所谓的“黔驴”根本不存在,典故的第一句话就说得明明白白:“黔无驴”。接下来的故事也交代得清清楚楚,驴是好事者用船载来的“...

学会讲道理 向美国基础教育学什么

2011年11月23日28
  理性话语是民主社会的特征,而非理性话语则常常伴同专制而生,在专制社会中大行其道,甚至成为政府的权力话语。从社会作用来说,重视学生理性话语能力,是一种维护民主公共生活秩序的公民教育。从公民修养、禀性来说,则是一种提高国民素质的人文教育。 几年前,一位教授朋友对我说,中国公共理性话语...

大师一定来自大世界

2011年11月23日24
      大师一定来自大世界。曾经的那些大师,都是在国外留过学的。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这样的人才,就是因为国际化程度还太低,至今未养成五湖四海多元思路互相激荡的世界名牌大学的气氛。     纽约曾经的骄傲――世界贸易中心被恐...

袁隆平评不上副教授是对中国学术的讽刺

2011年11月23日23
    据《长江日报》昨日报道,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日前严厉批判了买卖论文与非法学术期刊等种种乱象,他说,按当前重点大学副教授论文评审标准,袁隆平是评不上副教授的。但全国副教授以上职称者,超过袁隆平对学界和世界的贡献者又有几人?论文崇拜在我国流毒之深、之荒谬可见一斑。   袁隆平连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