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发现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改革国家创新体制,推动中国成为世界研究院――在“创新型国家与知识产权研讨会”上的主题演讲

2007年12月03日29
  一、中国的国家创新体制的问题。   中国的科研体制总体上来说,是一种国家主义科研体制,它有一些优势,优越性,那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做一些大的科研工程,攻克一些大的科研项目,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原子弹、导弹、卫星一系列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原因。   一方面成就巨大,另一方面国家主...

创造力与创造力的实现

2005年04月24日32
人的创造力是人的最重要的能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创造力就象树的根部一样,是生长发育的根本。婴幼儿需要发展的是他的创造力,而不是过早地去获取适应这个社会的能力。      创造力是一种无意识的能力,是微观存在扩展为宏观存在的过程,是有意识对无意识的认识和利用,而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从无到有。...

李方华:探索来源于兴趣 决策取决于把握

2005年04月23日29
  李方华简介   李方华,著名物理学家、电子显微学家,中国单晶体电子衍射结构分析的开创者,中国建立并发展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的代表人物。1932年1月出生于香港。1950年考入武汉大学物理系,1952年保送到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学习,1956年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中国电子显...

科学家的责任

2004年10月23日26
我很高兴与大家一起讨论一些有关科学家和科学组织责任的话题。   毫无疑问,一个科学家的责任感是与他或她的个人价值观以及在历史、自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伦理道德观紧密相关的。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科学家已经建立起了一个负责任的科学家所应遵守的有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共识。在我看来,科...

大喜大悲出灵感 情感刺激影响大脑创造力

2004年10月11日28
据俄罗斯《科技信息》报道,俄罗斯科学院大脑研究所通过多次实验研究发现,在消极或者积极的情感刺激下,尽管大脑皮层兴奋和工作的范围不同,但都能激发大脑的创造力,强烈的情感刺激能够影响创作的过程。   科研人员对15名年龄从17岁到26岁的自愿者进行了实验。实验的方法是首先向这些自愿者提供一对单词,比如...

灵感的产生机理

2004年10月11日28
在发明创造过程中,当发明人遇到难题时,实际上也就是在一时找不到一个关键的、恰当的发明元素或发明元素之间的理想结合方式时,就会形成一个想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强烈愿望,随着愿望的不断加强和长时间的思考,在大脑皮层中,就产生了一个不断增强的神经生物电脉冲信号,这个生物电脉冲信号就会顺着思维的趋势,在大脑中不...

创新、优化及发明

2004年10月11日30
一些初涉发明的人往往把发明与创新相等同起来,认为发明就是创新。   以笔者多年从事发明活动所积累的经验和感悟,认为把发明与创新相等同是一个误区。事实上,发明的外延小于创新,只有经优化的创新才能被称为发明。但是,有许多人却往往简单地认为,只要是创新的结果,就应是一项发明,只要是一项新发明就可以申请专...

克隆牛研究坎坷路漫漫

2004年10月06日31
核移植技术被发明后很快应用到牛的身上,牛在农业、生物技术及人类医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经过十几年努力,科学家已经掌握了一个可以对牛进行遗传调控及大规模克隆的系统。   最初阶段,用于牛克隆的供核细胞都是来源于早期胚胎的卵裂球,因为这些卵裂球被认为是相对未分化的细胞,易于进行克隆。然而,这一方法的效率...

朱日祥:敢于面对落后的现实

2004年08月23日32
    夏日的一个早晨,朱日祥院士在班车上接到记者电话,并同意当即接受采访。 “中国的科技落后于西方,这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如果不敢面对这样的现实,其他甭谈了。”朱日祥院士接受采访时不断地不由自主地强调他的这一观点。 记者:有一个老话题,但还是想知道...

几千美元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2004年07月06日28
      多年来在发展科学上着重抓的是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搞“野战军”,牵涉的百人千人拔尖者计划等等,但结果表明效果并不显著。一二十年了,我国科学水平的提高出奇地缓慢。很多年评不出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即为证明。今年3月25日《参考消息》载法新社电文,题目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