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曰方:科学与人生
2007年10月12日25
嘉宾:郭曰方 嘉宾简介: 1987年至1993年任中国科学报总编辑,1993年至2001年任中国科学院京区党委副书记、中国科学院机关党委书记。现任中国科学院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1981年胃癌手术后以顽强的毅力坚持文艺和科普创作。先后在全国各地报刊发...
于光远:百家争鸣――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
2007年10月12日25
嘉宾:于光远 嘉宾简介:1915年7月生。上海人。1935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7年初抗日战争前,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学部委员。在1982年中国共产党举行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前,正担任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科...
诺贝尔奖再让我们反思科技创新体制
2007年05月14日24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科技奖近日陆续公布,仍然没有中国本土科学家的名字。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有人对这种“诺奖情结”不以为然,告诫人们不要太在意诺奖。诚然,我们可以找出诺奖的种种缺陷,也可以种种理由贬低其意义;但是,我们依然以为,中国需要诺贝尔科技奖,应该在世界科学领域有自己的地位。 按...
简论科学精神
2006年02月20日26
科学精神是科学本性的主观体现,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最具科学理性的一种意识形态。随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全面推动作用的加强,人们日益认识到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我认为,科学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事求是、表里如一的精神。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的探索实践...
徐匡迪何以怒斥“社会活动院士”
2005年07月10日24
利益集团“豢养专家”,公众当警惕 专家观点失去公信力的背后,是部分专家与某些利益没有了距离,学术研究的公正与科学自然蜕化变质,此类“专家观点”,尽管有“专家”在场,但知识分子葆有的理性与操守却缺席了,这实际上是腐败的“学术寻租” 动辄搬出“专家观点”如今似乎成了一种时尚。然而,无可回避的...
数学大师丘成桐点破中国学术的死穴
2005年07月03日27
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做不了好学问。能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固然好,但是,如果一个民族摒弃自身的文化背景,拥洋为重,最终只会失去身份认同,变得高不成、低不就。菲尔兹奖(Fields Medal)得主、华人数学大师丘成桐指出,中国学术界所面对的,正正就是这个窘境。 现在的学生和学校变得唯利是图,这...
与学术界激情形成强烈反差 复兴国学? 百姓多不钟情
2005年06月20日25
上月底,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宣布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在当日召开的座谈会上,有学者十分激动说“复兴国学,根本上讲,是复兴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 然而,这个令学界激动人心的消息,在社会上却没有引起多大的震动。尽管纪宝成当日为成立国学院接受了中国著名主流媒体的采访,但许多民众不知道中...
爱因斯坦奇迹对中国教育的重大启示
2005年06月11日24
100年前的1905年,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在《物理学年鉴》上连续发表了五篇论文,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光量子假说、光电效应的三篇论文。爱因斯坦同时在这三个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使物理学界改变了对运动、能量、光和力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震动了整个物理学界,进而引发...
老科学家的新选择
2004年10月21日26
中国科学院有一个科普宣教团,其成员都是已经从科研第一线退休的老科学家。自2003年起,这些团员们开始进入北京的一些中学,为学生开设科技选修课。 教师节那天,并不在学校执教的的翁祖平过了他的第一个教师节,意外地收到了一堆“教师节快乐”的贺卡,手机也“滴滴”地响了好几次,同样是教师节的短信祝福。...
11名华人科学家致信政府 质疑“大科学”项目
2004年10月18日28
时下,在一些学术网站的论坛上,一场关于中国有无必要进行“大科学”项目的论争“烽火”经久不息。 这场“烽火”是由11名华人生物科学家点燃的。他们在致中国政府高层的一封信中说,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生物医学的研究成果对人类健康的改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但几乎所有这些重大发现都不是在事先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