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嫦娥奔月”看科技强国、民族腾飞
2007年10月27日27
苍穹傲游,九天揽月,曾是遥不可及的神话。10月24日,继神州载人飞船成功飞天,中国探月工程首颗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引来世界惊叹,令国人振奋感慨。 事实上,中国今日的航天成就,既是尖端科技的结晶,也蕴含着几代航天人的智慧与汗水。回顾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曾令拥有5000年灿烂文明的华夏古...
郭曰方:科学与人生
2007年10月12日26
嘉宾:郭曰方 嘉宾简介: 1987年至1993年任中国科学报总编辑,1993年至2001年任中国科学院京区党委副书记、中国科学院机关党委书记。现任中国科学院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1981年胃癌手术后以顽强的毅力坚持文艺和科普创作。先后在全国各地报刊发...
于光远:百家争鸣――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
2007年10月12日26
嘉宾:于光远 嘉宾简介:1915年7月生。上海人。1935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7年初抗日战争前,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学部委员。在1982年中国共产党举行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前,正担任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科...
诺贝尔奖再让我们反思科技创新体制
2007年05月14日25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科技奖近日陆续公布,仍然没有中国本土科学家的名字。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有人对这种“诺奖情结”不以为然,告诫人们不要太在意诺奖。诚然,我们可以找出诺奖的种种缺陷,也可以种种理由贬低其意义;但是,我们依然以为,中国需要诺贝尔科技奖,应该在世界科学领域有自己的地位。 按...
简论科学精神
2006年02月20日27
科学精神是科学本性的主观体现,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最具科学理性的一种意识形态。随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全面推动作用的加强,人们日益认识到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我认为,科学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事求是、表里如一的精神。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的探索实践...
徐匡迪何以怒斥“社会活动院士”
2005年07月10日25
利益集团“豢养专家”,公众当警惕 专家观点失去公信力的背后,是部分专家与某些利益没有了距离,学术研究的公正与科学自然蜕化变质,此类“专家观点”,尽管有“专家”在场,但知识分子葆有的理性与操守却缺席了,这实际上是腐败的“学术寻租” 动辄搬出“专家观点”如今似乎成了一种时尚。然而,无可回避的...
数学大师丘成桐点破中国学术的死穴
2005年07月03日28
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做不了好学问。能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固然好,但是,如果一个民族摒弃自身的文化背景,拥洋为重,最终只会失去身份认同,变得高不成、低不就。菲尔兹奖(Fields Medal)得主、华人数学大师丘成桐指出,中国学术界所面对的,正正就是这个窘境。 现在的学生和学校变得唯利是图,这...
与学术界激情形成强烈反差 复兴国学? 百姓多不钟情
2005年06月20日26
上月底,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宣布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在当日召开的座谈会上,有学者十分激动说“复兴国学,根本上讲,是复兴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 然而,这个令学界激动人心的消息,在社会上却没有引起多大的震动。尽管纪宝成当日为成立国学院接受了中国著名主流媒体的采访,但许多民众不知道中...
爱因斯坦奇迹对中国教育的重大启示
2005年06月11日25
100年前的1905年,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在《物理学年鉴》上连续发表了五篇论文,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光量子假说、光电效应的三篇论文。爱因斯坦同时在这三个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使物理学界改变了对运动、能量、光和力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震动了整个物理学界,进而引发...
创造力与创造力的实现
2005年04月24日32
人的创造力是人的最重要的能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创造力就象树的根部一样,是生长发育的根本。婴幼儿需要发展的是他的创造力,而不是过早地去获取适应这个社会的能力。 创造力是一种无意识的能力,是微观存在扩展为宏观存在的过程,是有意识对无意识的认识和利用,而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从无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