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播种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贝聿铭与中银大厦 建筑背后贯穿一条神秘的线

2020年06月05日30
    贝聿铭 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在他卓越建筑的背后,贯穿着一条神秘的线,这就是为贝氏所独有的设计方法。     设计中的人员分工   在美国,社会分工很细,每方面的工作都会有专门的人员从事,基...

探测火星就是探索地球的未来 ――对话我国火星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万卫星

2020年05月22日26
  对话时间:6月5日 对话人物:万卫星   ●人物简介   万卫星,1958年生,湖北天门人。空间物理学家,我国火星探测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当选中科院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万卫星:打造新平台 推动地球科学与行星科学融合

2020年05月22日24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是繁衍文明的母亲星球。脚踏苍茫大地,头顶璀璨星空,人类在凝视中深思,在仰望中求索,千年万年从未停止。然而,其思愈深,其惑愈多。 二十世纪以来,对地球科学的研究逐步进化为通过各种观测手段定量研究地球表层和内部的主要物质组成和运行规律。...

张�D: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师

2020年05月21日28
  一提到北京,除了天安门和故宫,人们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北京饭店、友谊宾馆、钩鱼台国宾馆等这些极具民族风格的建筑了。而这些代表我国建筑最高成就的作品,正是由享有“国家设计大师”、“中国建筑泰斗”美誉的山东人张�D设计的。   两位名师...

见证一个建筑师的梦想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东

2020年05月15日28
  梦想开始的地方   1963年,王小东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他的毕业志愿填写的是“新疆”。王小东之所以选择新疆,缘于一颗浪漫的心。他被新疆奇异的戈壁、雪山、森林、牧场吸引,放弃了留在东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 刚到...

殷鸿福:问道争朝夕治学忌功利

2020年05月14日25
  论文搞短平快,创新性成果少,缺乏团队精神,迷信所谓学术权威,崇信洋教授洋成果等。 这些现象会让学术生态“滋生病菌”。 “舍得了功名,耐得住寂寞,坐得稳冷板凳”,这是中国地质大学殷鸿福院士给当代学术开出的“药方”。今年夏天,84岁高龄的他不顾35摄氏度的高温,奔波于全国各地讲...

林俊德:他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

2020年05月14日29
  国庆前夕,经中央军委批准,增加“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为全军挂像英模。这一刻人们再度记起了这个名字。此时,距离林俊德去世已经整整6年。 某试验训练基地原研究员林俊德院士,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就像扎根大漠的胡杨,他在戈壁滩一扎就是52年,参加了...

武向平院士: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宇宙

2020年05月14日28
    “我们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坚持自主研究和国际合作相结合,以实现望远镜单口径和干涉阵列的协同发展。”武向平表示,“不过,中国参加SKA的主要目的是追求宏伟科学目标和取得丰硕的科学回报,那也是我们参加SKA的最终目的。” 浩瀚苍穹,带给人类永恒的好奇;仰望星...

林鸣:港珠澳大桥 融入生命的事业

2020年05月12日26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它施工环境恶劣,技术标准极高,堪称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整个工程中建设难度最大,技术最复杂的部分就是要在海底用33节沉管建设一条6.7公里长的隧道,此前全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也只有3公里,长度不到它的一半。一次建设这么长的隧道,只要出现一次失误,...

林鸣:喜欢出发,十年一桥

2020年05月12日27
    在今年3月上映的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以及最新一期央视节目《朗读者》中,都出现了一个特别的身影。他过去十多年光阴,与一座桥的诞生凝结在一起。他是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 港珠澳大桥的全线通车,毫无疑问是2018年最受关注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