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播种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2011年05月18日28
  今年恰逢“五四运动”90周年,《人民日报》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对五四精神的理解上,有40.2%的受访者选择了“爱国主义”,认为这是五四精神中首先需要传承的精神遗产;有23.4%的人选择“民主精神”;20.8%的人选择“科学精神”;其余15.6%的人选择“创新等其他精神”。也...

居里家族,三代夫妻的科学浪漫之旅

2010年05月03日27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法国居里家族的荣耀与辉煌,已经铭刻在著名的诺贝尔奖章上。这个家族共有5人先后4次获得3类诺贝尔奖。他们被写入世界各国的教材,几乎每个孩子都读着居里的故事长大。但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个家族最特别的是,每一代都是夫妻携手完成某项事业,并传承至今。在法国人看来,居里家族体...

哈勃,太空中的千里眼

2010年05月01日26
  4月24日 ,是哈勃太空望远镜升空20周年的日子。20年来,这双地球的“千里眼”观测了3万多个天体,拍下50多万张照片。哈勃望远镜的观测结果给天文学研究带来了革命,让人类对宇宙和自身的认识大大迈进了一步。 古往今来,人们对头顶灿烂的星空充满好奇,并试图从星象变化中寻找宇宙和...

杨玉圣 胡星斗 杨涛:学术规范、学术评价与学术批评――2005年10月28日在正义网的对话

2010年04月11日20
  杨玉圣:中国政法大学美国政治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学术批评网创办人暨主持人,《人文论坛》执行主编 胡星斗: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国问题学网站创办人暨主持人 杨涛: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正义网特约主持人、《法制日报》特约评论员 高等学校在大部分人的心目中是一座圣洁的、不...

世博会是一堂生动的科普课!

2010年04月01日22
      到过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人,大多会去拜访一下闻名于世的“原子球”建筑的风采。诞生于1958年的“原子球”是当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上的标志性建筑,其设计者安德烈?沃特金的儿子帕特里克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原子球的造型可以说是他孩子时期的科普课,...

文化大国:是否可能,如何可能

2010年02月14日21
      最近,所谓“文化大国”,好像是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这并不奇怪。官方公布的数字和一些媒体的报道,让许多人觉得,我们现在已经是经济大国、军事大国、政治大国。在各类国际事务中,都很有些发言权,甚至举...

改变“西强我弱”有待媒体升级

2010年01月30日23
      崛起的中国越来越不满足于单纯经济上的崛起,对国家尊严的渴望,使得她对国际舆论越来越重视。但是,一个无可讳言的事实是,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所指出的,“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

资料汇编、编及注与著

2009年12月16日23
      搞学问研究的人,如果感觉有所得,而且这个得又是比较丰厚而系统的,常常就要结集出版,这样的出版物,我们常常称之为“书”。做学问,当然是要探讨一个问题,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得出一个结论。在这个前提下,追求客观性才是有价值的。否则,还不如拿一块石头献上...

论文的多与少及质与量

2009年12月16日26
      (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许锡良,510303)     摘要:学术论文的质量与数量没有任何关系。文章质量不因数量多而降低,也不因数量少而提升。完全因人而异。判断文章质量的唯一标准,就是在解决学术前沿问题上的原创性。学术创造不在单...

没有专著的学术大师

2009年12月16日25
      要说古人出现过没有专著的学术思想大师这并不是什么希奇的事。从中国的孔子的“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到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助产婆”的角色,都是没有著作留传于世的。真正学术思想大师的思想,是一种灵动的智慧,他们的思想总是在流动着,他们总是在不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