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播种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刘东生:执著专注 合作为上

2004年07月11日27
  刘东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第四纪地质学家和环境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提出关于黄土――古土壤序列260万年来古气候多旋回学说。开辟了地球上大陆与海洋沉积环境的对比,为全球变化提供了依据。20世纪60年代末开创了我国环境地质研究,推动医学与地质学之间的互相渗透。主要著作有《中国...

邹承鲁:追求科学和真理

2004年07月11日25
      “努力追求科学真理,避免追求新闻价值;跟踪最新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提高水平,勤奋工作,永不自满。”这既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邹承鲁先生做学问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他学术轨迹的真实写照。   邹承鲁,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1923年生,28岁获...

“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写于两院院士罗沛霖九十华诞

2004年07月11日25
    永不止步的探索者   1999年10月,在我陪同王大珩、罗沛霖等院士来到巴丹吉林沙漠考察的时候,我认为自己见证了生命的奇迹。   王大珩院士当年85岁,罗沛霖院士当年86岁,当我跟随他们身后在五六层楼高的观测塔上爬上爬下不由气喘嘘嘘时,我不禁问自己,如果能活到他们这个年纪...

科学与人文交融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必由之路

2004年07月08日25
    《科学时报》2001年11月1日B2版上刊载了一篇文章:《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指出美国研究生教育已近150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也存在负面的问题,文章最后认为,“21世纪美国研究生教育的趋势还不十分明朗。但有一点是必然的,那就是科技与人文的结合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

“科学探索者”的启示我们缺少了什么?

2004年07月05日26
      面对美国中学生的科学课本,我迟疑了一下。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的教育资料是怎样的呢?当然,牛顿第一定律还是牛顿第一定律,地球在他们的书本上不可能是方的,但对于同样的真理,西方人会以一种什么方式来阐释呢?尽管我有心理准备,但我还是惊讶赞叹了一番。  ...

学术的生命

2004年07月05日25
      从1981年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彭加勒与物理学危机》至今,我醉心于学术研究已经20余年了。时间不算很长,但也不是太短。杂七杂八的感悟当然会有一些,其中最上心的,还是“学术的生命”。   按照我不成熟的理解,学术的生命有几层含义。其一是学术本身的生...

教育与创造

2004年07月04日24
    人们在谈到教育的时候,一般总是谈到教育对保持、发展、继承文明的重要意义,并没有以很大的注意力谈及教育与创造。这里,我想从创造的角度来谈谈教育。   一、教育本身就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  我们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可以发现人类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几乎一无所有,可是今天人类却在...

影响中国创造学发展的因素

2004年07月03日25
    任何一门学科及其理论的诞生、成长都需要一定的环境,如同鸡蛋变成小鸡需要合适的温度;稻谷变成禾苗需要需要合适的湿度----这是人们公认的事实。使创造学不仅在高校的课堂上占一席之地,而且在社会上引起一定反响,使众多的人关注,学习创造学理论,投身创新实践,发明创造持法,使社会更多姿...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2004年07月03日27
        人在地球上百万年,到目前为止还不知自己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为什么是我们?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谁创造了我们?上帝?!上帝决定我们的来与去吗?这些千古问题其实是我们自己创造的...

中国发明路在何方

2004年07月02日28
      一、我国发明事业繁荣的表象   如果我们对我国目前已公开的专利文献的作一下粗略的检索、统计、分析,再查阅查阅相关专利信息方面的媒体报道,可能就会惊奇地发现:我国大陆地区自1985年实施专利法以来,专利申请量总体上一直呈逐年增长趋势,1999年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