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146页

林鸣:港珠澳大桥 融入生命的事业

2020年05月12日29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它施工环境恶劣,技术标准极高,堪称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整个工程中建设难度最大,技术最复杂的部分就是要在海底用33节沉管建设一条6.7公里长的隧道,此前全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也只有3公里,长度不到它的一半。一次建设这么长的隧道,只要出现一次失误,...

林鸣:喜欢出发,十年一桥

2020年05月12日30
    在今年3月上映的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以及最新一期央视节目《朗读者》中,都出现了一个特别的身影。他过去十多年光阴,与一座桥的诞生凝结在一起。他是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 港珠澳大桥的全线通车,毫无疑问是2018年最受关注的时...

鹿心社为院士郑皆连让座彰显尊重人才的情怀和导向

2020年05月12日27
  身教重于言传。让座,让出的是态度,是情怀。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和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在广西人民会堂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大学教授郑皆连让座的事情被社会各界关注,并传为佳谈。 据广...

林鸣:意志创造奇迹

2020年05月12日39
    2018年10月底,晨雾之中,一个身影自港珠澳桥头缓缓跑来,满头银发却步履坚定,他就是港珠澳大桥的总工程师林鸣,在这个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工程即将通车之际,61岁的林鸣要以跑完大桥全程的方式,纪念这对于中国、对自己意义非凡的伟大时刻。 事实上,林...

郑皆连:我为祖国架长虹

2020年05月12日38
  2019年,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载栉风沐雨,70载沧桑巨变,八桂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儿女。他们是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创造者……他们如同一朵朵浪花,激荡在这波澜壮阔的70年里。从今日起,本报开设“我和我的祖国”专栏,派出记者走访全区各行各业的优秀代...

郑皆连院士:敏于思笃之行

2020年05月12日48
  这是一位有着一种与生俱来质朴气质的人,这是一位认真而务实的人。在他身上,我们看不到一丝一毫的虚假和浮夸。他造桥44年,可以说一生都奉献给了桥梁事业。他,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协主席、桥梁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皆连。 他于1988年即被评为国家级专家,属于第一届享受政府津...

中科院院士赵政国:好习惯比好成绩更重要

2020年05月12日48
  中科院院士赵政国有个习惯――上课前把手机放办公室,走路时把手机放包里,“免得一天到晚看手机”。 然而令他费解的是,年轻一代似乎时刻被手机“绑架”着,就连吃饭、走路都不离手,他甚至听人调侃:“现在的中学生没时间面对面谈恋爱,因为他们都在上网。” 在赵政国看来,这个普遍的...

林鸣:指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最后一段的安装,是我人生的巅峰

2020年05月12日61
  大约两年前,我曾在伶仃洋上,指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最后一段的安装。那是和大自然的一场“竞赛”。那一天是我的人生巅峰:精神极度专注,从凌晨3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没吃一口饭,没喝一口水……个人的生命仿佛完全融入了大海里。当时的状态是紧张、兴奋还有全力以赴。 我们需要安装的那一...

林鸣:桥的价值在于承载,人的价值在于担当

2020年05月12日63
  作为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的“当家人”和“领军者”,林鸣率领数千建设大军,在珠江口开始了登攀世界工程技术高峰的创新之路。 “要用中国人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去攻克世界级难题。在‘唯一’中创造‘第一’。”     “大桥漂亮吗?”“漂亮!”“...

心甘情愿当“煤黑子”“土疙瘩”――追忆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宝琛

2020年05月08日33
  “刘宝琛院士的逝世,是我国岩土工程界的重大损失,是中国工程院和中国工程科技界的重大损失。”近日,中国工程院发布了这样的唁电。 6月21日15点30分,8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岩土工程学家刘宝琛在长沙逝世。 有人把从事采矿工作、岩土工程的人称为“煤黑子”“土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