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231页
师昌绪:90岁老人自述 人生感悟
2017年05月23日27
师昌绪,1920年出生于河北徐水。金属学及材料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常委。 编...
人生如炬耀中华
2017年05月23日24
【师昌绪:九三学社社员。著名的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等,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特邀顾问、中科院金属所名誉所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名誉主席、国家科技图...
师昌绪:爱国是一种永不衰减的动力
2017年05月23日27
2011年1月14日上午,人民大会堂里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一年一度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这里举行。当两院院士师昌绪、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励证书时,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自2000年设立国家最高科技奖以来,已有16位科学家获此殊荣。...
深切缅怀著名物理冶金学家李薰
2017年05月23日26
今年是著名物理冶金学家李薰先生诞辰100周年。他是我科研工作的启蒙恩师,作为学生和助手,我和他合作共事长达30余年,直到1983年李薰先生在考察途中溘然长逝于昆明。 科学院初期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基础上决定建立一批新研究所,从国外遴选知名科学家负责筹建。当时在北京文...
追忆李薰先生
2017年05月23日26
在庆祝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成立60周年后不久,我们将迎来首任所长李薰先生诞辰百年纪念日。 李薰先生那一代人的心愿,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惟图国强”。那时候没有也不需要“千人计划”这样的设计,只是郭沫若院长写了一封信托人带过去,他收到信后就开始进行回国的相关...
李薰先生的治学思想与爱国精神永存――纪念李薰诞辰一百周年
2017年05月23日25
今年是李薰先生诞辰100周年,我们纪念李薰先生,就是要弘扬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思想和爱国精神,激励后辈积极向上。 李薰1937年考取公费留学英国,1940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上世纪40年代初期,李薰研究发现钢中氢导致发裂并找出了钢中除氢的规律。在1942~1948年间,...
谢家麟:不负今生
2017年05月23日29
我是很一般的人,既不十分聪明,也不十分能干。我能获奖,说明一个人不管资质如何,只要不断努力,就能取得成绩。这个奖虽然是颁给个人的,但我认为这是对我们整个加速器团队的肯定,是对几代人工作的褒奖。――谢家麟 翻开新中国的科技史,“北...
邵逸夫的养生经
2017年04月11日38
传奇老人邵逸夫以107岁高龄仙逝。世人在深切怀念他缔造邵氏兄弟、TVB两大影视王国,捐献公益超百亿卓越贡献的同时,对他的长寿之道颇感兴趣。邵老生前曾向香港特首曾荫权传授他的养生秘诀“八字经”。 秘诀之一:工作。邵逸夫说:“只有保持工作才会长寿。”这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训励志养生法则吻...
学与术
2017年04月09日26
吾国向以学术二字相连属为一名辞(《礼记》乡饮酒义云:“古之学术道者。”《庄子・天下篇》云:“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又云:“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凡此所谓术者即学也)。惟《汉书・霍光传》赞,称光不学无术,学与术对举始此。近世泰西学问大盛,学者始将学与术之分野,厘然画出,各...
梁启超论“学与术”
2017年04月09日28
梁任公之论学与术,乃百年前时论,如今观之,仿佛字字如重锤敲击当代书坛也。今日书坛之弊,莫过于学与术分离。不学无术司空见惯,且多为名家者流,误人子弟者,恐车载斗量而不为过矣。以古论今,扪心自问,得古人精髓几分?招摇过市,频于登台布道者,水落石出之时,必将大白于天下。还任公说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