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235页

司马光的用人原则

2017年03月23日28
      唐朝有个宰相叫崔甫,他当宰相不到200天,就选了800名官员。唐德宗问他:有人说你用的人多沾亲带故,为什么?崔答道:臣为陛下选用百官,不敢不认真负责;如果是我从来不认识的人,我怎能看他的德才来选用呢?唐德宗认为有道理。   ...

家风是文化传承的基因

2017年03月23日47
  人是一种文化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人类之所以超出其他动物,一是由于有个发达的大脑;二是由于有文化,以及文化对基因发生的诱变作用。 家风是文化在家庭中的体现,是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满足家庭成员可持续成长与发展的精神需求,并实际引领这种需求的意识存在。它使家庭成员...

谈坚守底线

2017年03月23日44
      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对事物的基本判断,是与非,对与错。在儒家传统中,十分强调明辨的能力。古人云:“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善恶不分,真假难辨,就会行差踏错。身处转型期的中国,价值多元、观念多变,这是发展进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但是,多元并不意...

有一种坚守叫高贵

2017年03月22日34
      高贵是什么?有人说,高贵是白雪的纯洁,是固守坚定不移的人生信仰,是对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和有所不为的坚持。有人说,高贵是花开的灿烂,经历了一冬的磨砺、一冬的孕育和期待,春天来临,用尽全身的力气喷薄欲出,以一树繁花,满园红紫,奉献给人间美丽。...

悦读和苦读

2017年03月22日56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苦读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的,人们对此并不陌生。无论是“萤囊映雪”、“凿壁偷光”,还是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核心都离不开一个苦字,仿佛不吃苦就算不上是真正的读书,唯有吃尽苦头才能到达知识的彼岸。即使在当今,不少中小学校教室...

兵识将意,将通兵情

2017年03月22日56
      古往今来打仗,素有“兵识将意,将通兵情”之说。将者,运筹谋划、指挥打仗之谓也;兵者,奉命行事、冲锋陷阵之谓也。两者互有侧重、互为倚重,惟有兵将相识、和军亲众,指挥员方能如心使臂、如臂使指,战场上方能并向制敌、凯歌猛奏。“将”若不了解部属...

如何养成君子人格

2017年03月20日27
    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学堂做了一个著名的演讲,题目叫《君子》,他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学子们养成君子人格。君子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人格境界,为历代知识分子所追慕,塑造了一批又一批中国的脊梁,挺立着中国人的精气神。君子人格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范雎的遇与不遇

2017年03月20日51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说生活中不缺少人才,但缺少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伯乐”。     战国时代,策士游说之风很盛,其中有一些人则由于“伯乐不常有”所致,他们大多属于“马投伯乐”那伙的。    ...

“勤、静、恒、思”悟人生

2017年03月20日58
    从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身上,都可以找到某些偶然性,但勤奋劳作体现了成功的必然性。勤奋能创造不凡的业绩,也能塑造最好的自己。“懒惰”是一个很有诱惑力的怪物,谁都会与之相遇。百种弊病,皆从懒生。勤奋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有些人比别人走得远、站得...

凯旋门是胜利者的纪念碑

2017年03月19日27
罗马君士坦丁凯旋门在距著名大斗兽场不远的地方,规模不大,却惹人注目。这座建于公元312年的方形三拱门古老建筑,高20余米,墙面上刻着许多铭文和浮雕,记载着古罗马君士坦丁大帝战胜强敌,统一帝国的光辉业绩。经过1700多年的沧桑岁月,建筑的石刻已经斑驳模糊,但憔悴苍凉中依然透出一种威武风骨,一种雄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