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95页
仁者巨匠 国坝之魂――追忆在郑守仁院士身边工作的日子
2021年08月15日49
2020年7月24日,郑守仁院士因病去世的消息传到三峡坝区,坝区广大工程建设者无不感到震惊和悲痛。郑院士已经和病魔顽强抗争了很长时间,但我总是期待奇迹能够发生。郑院士一生经历了很多挑战,创造了无数奇迹,而这一次他是真地离我们而去了。泪眼模糊之际,和郑院...
向郑守仁同志学习!
2021年08月15日42
总有一些记忆让我们刻骨铭心 总有一些人让我们肃然起敬 “我走了以后,你们要多替我回三峡看看。”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委原总工程师郑守仁同志生前重病卧床最常说的话。 2020年7月24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工...
郑守仁:心血智慧筑大坝
2021年08月15日35
郑守仁(1940―),安徽颍上人。1963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河川系水工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兼三峡工程局代理局长。主持三峡工程单项技术设计、招标设计、施工图设计。曾参与乌江渡、葛洲坝、隔河岩的设计和施工。参...
善学攀高峰 无私成大器
2021年08月15日36
西陵峡在流泪,黄牛岩在哽咽,它们都在为失去一位“三峡之子”而悲伤。郑守仁院士的逝世,使我国水利水电界失去了一位“巨人”,使三峡失去了一位“守护人”。我满含热泪写下这篇悼文。 郑守仁,既是我并肩战斗的亲密战友,又是我心中的一座高山。他那刻苦钻研、不...
丘成桐:没有强大的数学基础就没有良好的科技
2021年08月03日34
新中国在1949年成立时,可谓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国家领导人和先辈,努力带领着全国人民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七十余年来,几经风雨,筚路蓝缕,以长以成。 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经不再是吴下阿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火箭冲天,卫...
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我想培养基础科学的“八百铁骑”
2021年08月03日51
2021年初,一则清华大学推出“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新闻,让数学人才培养,乃至于基础科学话题,又变得火热起来。 根据该计划,自2021年起,清华每年将面向全球选拔不超过100名中学阶段综合素质优秀且具有突出数学潜质及特长的学生,采取...
对谈|数学家丘成桐的人生经历与励志故事
2021年08月03日48
【编者按】 被《纽约时报》盛誉为“数学皇帝”的丘成桐的人生历程:8岁,学业成绩平平;14岁,立志支撑家庭、投身学术;20岁,远渡重洋求学;22岁,获得数学博士学位;27岁,破解顶级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震动世界;30岁,成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终身教授;33岁,成为“数...
交大“五老”丨严谨治学的楷模
2021年07月31日35
今天是第31个教师节,回首交大一百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曾涌现出诸多的优秀教师,其中被尊称为“五老”的5位教授(罗忠忱、伍镜湖、李斐英、黄寿恒、顾宜孙)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二十世纪上半叶,罗忠忱、伍镜湖、李斐英、黄寿恒、顾宜孙等5位教授先后来到我校任教...
育英掌门――西南交大罗忠忱
2021年07月31日40
罗忠忱先生是唐山铁路学校(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第一位中国人教授。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他以注重引进西方先进工科教育思想、注重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重视学生品格培养、教学上提倡少而精的治学风格而著称,是我国现代工科教育的开拓者。他严谨治学,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
聂建国院士:热爱可抵岁月长
2021年07月28日36
初春的清华园,青绿的法桐与白杨掩映中,一座灰白色的建筑“热闹非凡”:一个个建筑和桥梁结构模型在其中接受着各种荷载的考验,钢筋与混凝土交织的灰尘和气味在空气中弥散。这里不像实验室,而像一个建筑工地。这就是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土木工程系结构实验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