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更多内容

更多内容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科技创新以思想创新为前提

2004年01月14日31
  2003年元月6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提出,到2020年,中国进入"科学和技术大国"的行列。到2050年,进入"科学和技术强国"的行列。国家真正认识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是靠科技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关键也在于科技创新",因而提出了发展科技的明确目标,可喜...

当前我国该如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2004年01月14日34
     争是因为有问题而争,争可以解决问题,又可以发现新的问题。科学始于问题,人们总是为了解决某问题而去进行研究的。问题就是科学研究的起点。而到处又都存在问题,日科学学术中不同学术不同学派观点的争论,生产和生动中产生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容纳许多人来思考,研究,探索不同的问题,解...

技术点子转让――一种鼓励技术创新的体制创新

2004年01月14日34
      鼓励科技创新,从根本上讲,需要建立对科技创新者的利益驱动机制。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经济利益是主体;而经济利益的确立需要其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将技术成果“商品化”,通过转让技术成果...

论科教兴国

2004年01月14日32
  跨入新的世纪,在我们国家面前展示的是一个竞争更加剧烈、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20世纪在经济国际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浪潮中结束,当今世界的多极格局,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实质上已成为科技实力的竞争,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难以在竞争中立足,更谈不上寻求新的发展。科技实力强弱,关乎民族兴衰和生死...

强国对策9:活跃科学学会与启迪民智

2004年01月14日3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据报载,我国是世界上科盲较高的国家,近十多年来,我国的科学普及率几乎是停滞不前,严重限制了人们素质和情操的提高,社会上一时迷信泛滥、人群情趣低下不思进取,新思想新技术...

再论科学技术是如何进步的?

2004年01月14日36
  近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进步有三个来源,一是一大学为主的教育机构(包括国家设立的专门的研究机构),二是企业内部的研究机构,三是民间中的个人。其中,民间中个人的贡献率越来越低――其实这很好理解,因为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复杂,研究成本也越来越高,是个人很难胜任和负担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可...

也谈现在的中国为什么出不了陈景润

2004年01月14日37
  本文不仅想探讨如今的中国为什么出不了陈景润,也要批一下部分媒体不懂科学、不懂大科学家产生的条件却肆意误导公众的行径。   有人说,现在的中国社会弥漫着一种普遍的浮躁之风,因此,很少有人能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又有媒体说,现在的中国社会已经不具备当初陈景润搞科研的环境等等等等...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必须要有新思路,必须开辟新天地

2004年01月14日34
    中国要想在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与美国决一雌雄就必须在科技发展上创出自己的新路子,不能跟在美国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趣,美国有了什么芯我们在去搞一个我们的芯,似乎就不符合经济学原理。我们应当将科技发展的眼光拓展到美国还没有涉足的领域,比如说太空资源的探索和应有开发,再比如无电缆光电...

纪念原子弹爆炸成功,谈谈我对建国后科技发展的认识

2004年01月14日36
    我不认为写小说的文人是人才,本文所述的人才全是指自然科学界的。   谁更重视科学,我觉得没有必要争论,因为自近代以来,不论谁在台上,也不论什么制度,都是尊重人才的,特别是自然科学界的人才,历来是各国必争的,如果说谁不重视,那肯定说不通,也谈不上‘更’,因为都是尽...

优先发展生命科学是当务之急!

2004年01月14日35
    最近几年,世界生命科学取得了让人瞠目的进展,这本应是让全人类都欣喜的好事,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克隆、基因、器官移植等科技进步的未来看,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进步将要触及人类一个最敏感的话题――长生,而如果再把“长生”问题与世界经济、政治联系起来用大系统的方法看,也许我们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