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邹承鲁:追求科学和真理

2004年07月11日26
      “努力追求科学真理,避免追求新闻价值;跟踪最新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提高水平,勤奋工作,永不自满。”这既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邹承鲁先生做学问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他学术轨迹的真实写照。   邹承鲁,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1923年生,28岁获...

“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写于两院院士罗沛霖九十华诞

2004年07月11日26
    永不止步的探索者   1999年10月,在我陪同王大珩、罗沛霖等院士来到巴丹吉林沙漠考察的时候,我认为自己见证了生命的奇迹。   王大珩院士当年85岁,罗沛霖院士当年86岁,当我跟随他们身后在五六层楼高的观测塔上爬上爬下不由气喘嘘嘘时,我不禁问自己,如果能活到他们这个年纪...

科学与人文交融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必由之路

2004年07月08日26
    《科学时报》2001年11月1日B2版上刊载了一篇文章:《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指出美国研究生教育已近150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也存在负面的问题,文章最后认为,“21世纪美国研究生教育的趋势还不十分明朗。但有一点是必然的,那就是科技与人文的结合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

几千美元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2004年07月06日28
      多年来在发展科学上着重抓的是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搞“野战军”,牵涉的百人千人拔尖者计划等等,但结果表明效果并不显著。一二十年了,我国科学水平的提高出奇地缓慢。很多年评不出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即为证明。今年3月25日《参考消息》载法新社电文,题目是《中...

“科学探索者”的启示我们缺少了什么?

2004年07月05日27
      面对美国中学生的科学课本,我迟疑了一下。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的教育资料是怎样的呢?当然,牛顿第一定律还是牛顿第一定律,地球在他们的书本上不可能是方的,但对于同样的真理,西方人会以一种什么方式来阐释呢?尽管我有心理准备,但我还是惊讶赞叹了一番。  ...

学术的生命

2004年07月05日26
      从1981年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彭加勒与物理学危机》至今,我醉心于学术研究已经20余年了。时间不算很长,但也不是太短。杂七杂八的感悟当然会有一些,其中最上心的,还是“学术的生命”。   按照我不成熟的理解,学术的生命有几层含义。其一是学术本身的生...

教育与创造

2004年07月04日25
    人们在谈到教育的时候,一般总是谈到教育对保持、发展、继承文明的重要意义,并没有以很大的注意力谈及教育与创造。这里,我想从创造的角度来谈谈教育。   一、教育本身就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  我们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可以发现人类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几乎一无所有,可是今天人类却在...

发明是一个创优的过程

2004年07月04日28
      在以往的文献资料中,人们经常把发明和创新联系在一起,甚至笼统地把发明和创新等同起来,认为发明就是创新,发明成果就是创新过程的产物。   但笔者认为这种提法不妥,从笔者多年从事发明创造活动所积累的经验和对发明的感悟来看,把发明和创新等同起来的提法是...

无意与偶然的发明

2004年07月04日25
    在许多时候,无意间包含着机遇,偶然昭示着某种新事物的开端。因此,我们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无意,善待生活中的偶然;张开惯于捕捉的眼睛,打开勤于思考的大脑,不因“蛛丝”小而忽略不计,不因“马迹”浅而不加深究;这样就能从偶然之中找到必然,在无意之间挖出宝藏,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

创造技法

2004年07月04日22
    所谓创造技法,就是创造学家根据创造思维发展规律总结出的创造发明的一些原理、技巧和方法。在创造实践中总结出的这些创造技法还可以在其他创造过程中加以借鉴使用,能提高人们的创造力和创造成果的实现率。   从方法上,总结创造活动中所具有的一些技巧、方法,并不是从创造学诞生之后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