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学会竞争 学会合作――六论树立新的科技发展观

2004年05月13日27
      读者看到这个题目,不知会不会感到蹊跷:竞争与合作,如此熟悉的语言,何来新旧呢?   是的,每一天的太阳都是新的。两个古老的词语――竞争与合作,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颇有对其进一步深入思考进一步精细诠释的必要。每一位科技创新者都应沉下心来想一想今...

地绝而天不绝之处是大海 ――五论树立新的科技发展观

2004年05月13日26
      我们面临着全球化的竞争。由于科技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军事地位和文化影响,发达国家总是竭力维护其强势,千方百计地将发展中国家的科技纳入其控制,甚至不惜违背其郑重承诺设壁施压。新世纪中国科技怎样走向成功?“创新跨越”的新的科技发展观回答了这个问...

在爱丁堡感受科学

2004年05月13日28
      短短的6天里,记者和来自其他23个国家的33名同行,不停地进行各种主题的讨论,不停地参加科学家为公众举行的各种主题的讲演,有时候夜里10点以后还在一起交换意见。然而也正是如此亲密的接触,让记者真正感受到了古城爱丁堡里亲切的科学。   从4月4日...

什么制约了中国科研发展?

2004年05月13日26
      主持人 王婷婷主讲人 蒲慕明(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系教授、神经生物学部主任)     吴瑞 (美国康乃尔大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系教授)    ...

社会科学需要反思

2004年05月12日29
      有两篇文章值得一读,一篇是傅蔚冈先生的《重视社会科学》,另一篇是祖丁远先生的《“好听”的报告》。  傅蔚冈先生拿20世纪最伟大的法学家之一、英语世界中最著名的法学家、牛津大学法理学讲座教授、美国纽约大学的德沃金教授首次中国之行受到的冷遇,跟霍金...

谁来作中国的发明家?

2004年05月04日28
    2月20日,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隆重揭晓。我们在看到“科技振兴”旌旗招展的同时,也再次无奈于一种连续六年的“遗憾”―――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空缺。   其实,这已不仅仅是六年的“遗憾”。从历史实情出发,我们早就不无尴尬,因为在这个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古国里,以“四大发明...

路甬祥:对中国我们应该有信心

2004年04月28日27
      “从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分析来看,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不够的……但我想说的是,科学人才、科学思想比钱更重要”        新闻周刊:杨向中先生在《中国之声》中指出中国在科研投入方面的不足。您认为这确实是个很大问题吗?   路甬祥:...

倪光南院士激辩信息强国:发展核心技术不分阶段

2004年04月12日31
    CCID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PC出货量超过1000万台,占亚太市场(日本除外)的40%;中国手机用户数达到3亿,是世界手机消费第一大国;中国手机产能达2.5亿部,占世界产量的一半。CNNIC统计报告显示,2003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达8000万,首次超过美国成世界第一大国...

长期积累是偶然突破的基础

2004年04月07日31
         李静海 化学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9月生于山西省静乐县,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198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87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现过程工程研究...

两院院士王大珩认为:普及科学精神尤为重要

2004年04月07日26
      日前,在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大珩以“漫谈科学精神”为题向广大听众谈了自己对科学精神的感悟,他说:“我们虽在科普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工作效果好像并不突出,这与我们科普工作者只谈科学事实,缺少对科学精神的普及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