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播种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什么是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2017年04月09日23
    1996年底,我从《中华读书报》上拜读到刘梦溪先生的大文《中国现代学术要略》,分两期刊载,整整四大版,煌煌六万言。在今天而有这样的大文章,实在出人意外,因此一气就读了两遍,觉得引举繁富,议论闳肆,甚为希有。但是对其立论之大端,不能不有怀疑。事隔一年,才知道先生当时是在主编一部名为...

抄袭海外论文,立国之本何在?

2017年04月09日24
  64岁的武汉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2009年院士候选人周祖德被曝抄袭他人论文。被剽窃文章的作者质疑――智利科学家罗伯特・卡迪纳斯看了周祖德的论文后说:“这篇是我们的论文的删节版。”(8月4日《中国青年报》)   看到这样的新闻,笔者首先有两个疑问,智利国...

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

2017年03月08日25
      诺奖检验的是一个国家对人类知识大厦的贡献度;中国确实需要一次诺奖来证实自己在人类知识的大厦中能够占据一席之地   又到了一年一次诺贝尔奖开奖的时候。今年的诺奖――具体地说,是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中国作家莫言问鼎的概率较大,已经吊足了国人的胃口。...

吴景超眼中的“李约瑟难题”

2017年01月13日23
    吴景超在《独立评论》时期,有一个重要的学术贡献,就是他提出了类似于后来常说的“李约瑟难题”,并给予了回答。   1935年8月吴景超在《独立评论》162期发表《论积极适应环境的能力》一文,在这篇文章中,吴景超引述倭克朋在《社会变迁》...

为什么中国的学术争论不起来?

2017年01月13日23
      西方有一幅关于古希腊学术园的著名油画,画中人物主要是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二人的从学术院里并排着走出来,一边走,一边争论着,画中柏拉图竖起一个指头,而亚里斯多德却非常自信地审视着,学院里其他弟子则散落两旁,认真地倾听着。我猜想,亚里斯多德那句名言:...

科研忌与记――科研经验交流

2017年01月11日25
    科研之忌: (1)一忌急于求成。 (2)二忌没有自信。自信是一个人要具有的根本特质之一。科研路上也是一样,往往充满了坎坷。但是,不能因为遇到了挫折就否定自己,要相信自己是独特的,要相信自己的是优秀的。“成功就是比跌倒多站起来一次”,记住:如果你注定...

“天才”女科学家庄小威:从不选容易的问题做

2016年11月29日23
    庄小威,第一位获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的华人女科学家。1987年15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991年赴美留学,1997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斯坦福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教授进行博士后研究,34岁成为哈佛大...

数学与生活

2016年11月23日24
  演讲人:丘成桐 时间:6月10日 地点:香港中文大学       今日很高兴和诸位谈谈我个人成长、处世和决策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一定局限在数学的研究,我希望它对年轻的学生会有帮助。   介 绍  ...

全球趋势2030――新技术的影响新技术的影响

2016年11月23日24
          2012年12月10日,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NIC)发布了《全球趋势2030:多元化的世界》研究报告,对2030年前可能出现的世界性趋势作了预判。   《全球趋势2030》将新技术影响等六大因素视为改变世界未来...

莱布尼茨甚至可能超前于我们这个时代

2016年11月15日20
      今天的人们谈论莱布尼茨时,通常将其归为哲学家和数学家。但其实,莱布尼茨身后留下卷帙浩繁的文档资料,体现出这位17世纪“通才”有着多方面的兴趣。他究竟留下多少文档?这批资料又是怎样被保存下来的?他如何认识中国和中国文化?近日,本报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来沪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