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发明设计的发展走势

2004年06月24日28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知识修养和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消费观念及对用品的要求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经过对人们的消费趋势长期观察、分析、研究,笔者发现,人们在购买和选用用品时,不再仅仅强调用品的实用和价廉,也就说对产品的实用性和价格低廉的要求逐...

你是科学技术的消费者吗?

2004年05月24日27
    就公众与科技的关系而言,在现代社会,你可以不以科技工作为职业,但你不可能不以科学技术为消费对象。换言之,没有人不是科学技术的消费者。   科学技术是否可以作为消费对象?在经济学意义上,消费是和使用价值联系在一起的。消费者购买商品,利用其使用价值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就是消费。...

海外专家历数中国科技“软肋” 科技强国更需勤练“内功”

2004年05月24日25
    随着中国宇宙飞船成功的发射升空及水稻基因组研究的突破,中国科技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著名的《华尔街日报》即在本月10日发表了题为《中国产业新目标:科技超级大国》的报道,文章从多个方面描述了中国近期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在文章的结尾处断言,如果中国的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

2004年05月23日25
      当本报记者林英采写的有关生物多样性的文稿摆在笔者面前时,我联想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在电视屏幕上,人们看到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头的生态环境已是伤痕累累:密布于草场上的鼠洞和退化的草场,泥土流失的河岸与正在环境破坏中颤抖的“生物多样性”无不令人担忧。...

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

2004年05月23日27
      当国家权威机构通报衣原体就是非典型肺炎的病原时,钟南山院士没有盲从,他据理提出并坚持自己的反对意见。现在,世界卫生组织的结论支持了他。钟南山以严谨求实和高度负责的作风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赞扬。   另一位院士洪涛不仅没有受到赞扬,反而受到不少“网民”...

何时能像迷歌曲一样迷科学?

2004年05月22日29
    “什么时候能让公众像迷足球和流行歌曲一样迷科学就好了。”著名物理学家赵忠贤院士在参加一次科普活动时说。   也许赵院士的愿望永远都无法实现。科学和大众娱乐业相比有着天然的“眼球弱势”。虽然我们也曾看到霍金被热捧,但是我们看到更多的曾是科学遭冷遇。最典型的是,“杂交水稻之父”...

科学离不开人文

2004年05月22日30
    今天我们有选择地刊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的一篇有关科学与人文关系的文章。文中他从要求自己的博士研究生学习《论语》和《老子》谈起,逐步深入探讨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关系,并提出要把人文知识、科学知识,升华到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最终使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

让科研人员专心搞科研

2004年05月21日26
    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在《光明日报》撰文呼吁,社会上不要追捧院士。对有些地方让院士做组织领导工作,沈国舫不以为然,他认为,这样做恰好是用了院士之短,是人才的浪费,对事业也没有好处。对沈院士的观点,我深以为然。   众所周知,两院院士群体是我国自然科学界和工程科技界的最...

不能不讲科研责任

2004年05月21日25
    这些年说得多的是学术自由,为科学家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等,这都是讲外界要为科学家创造良好学术环境,这当然是对的。然而我最近在一次科学家参加的座谈会上,其中不少科学家在谈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时不约而同地说起科研责任或曰学术责任。圈内人大谈学术责任,这还少见。   科学家原...

漫谈科学的特征

2004年05月19日29
    作者简介:王大珩,江苏吴县人,1915年生。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留学,1948年回国。光学专家、我国现代国防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科学的特征具有如下表现形式:   第一个特征叫一元性。万物运动都有自然的规律性,不以人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