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播种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人格高尚的大发明家

2004年06月29日25
    科学研究走向职业化的同时,会不会也就意味着某种无可奈何的平庸化呢?牛顿和爱因斯坦的高度个人英雄主义的奇迹,是不是就要成为绝响了呢?   新出版的中华读书报披露了爱因斯坦的真实历史故事,并且引述专家的观点对是否还可能出现爱因斯坦奇迹进行了探讨。...

自揭“家丑”才能消灭“家丑”

2004年06月28日24
    舍恩又一次出现在媒体上,这次的情况似乎更糟,他的母校德国康斯坦斯大学近日宣布,褫夺1998年授予他的博士学位。   舍恩是谁?两年前,这位获得博士学位后就供职于美国贝尔实验室的30多岁小伙子,一度盛传早晚要拿诺贝尔奖,原因是从1998年起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就在《科学》、《自...

青少年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2004年06月24日23
     什么是创造?创造是指人类运用自己的脑力与体力生产人们所需要的前所未有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活动。而创造能力,是指一个人具有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而创造精神是指那种不安于现状、力图改进创新的积极心理状态。创造型的人才,就是那种...

好奇心――发明家之心

2004年06月24日22
    电报、电话、电灯,这些东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看来是多么的普通和司空见惯,谁也不会因此而惊奇。可是你知道这些东西对于当时的人们是多么的至关重要和欣喜若狂吗?人类因此而记住了它们的发明者――爱迪生。      被人们称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的一生,...

你是科学技术的消费者吗?

2004年05月24日27
    就公众与科技的关系而言,在现代社会,你可以不以科技工作为职业,但你不可能不以科学技术为消费对象。换言之,没有人不是科学技术的消费者。   科学技术是否可以作为消费对象?在经济学意义上,消费是和使用价值联系在一起的。消费者购买商品,利用其使用价值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就是消费。...

海外专家历数中国科技“软肋” 科技强国更需勤练“内功”

2004年05月24日25
    随着中国宇宙飞船成功的发射升空及水稻基因组研究的突破,中国科技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著名的《华尔街日报》即在本月10日发表了题为《中国产业新目标:科技超级大国》的报道,文章从多个方面描述了中国近期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在文章的结尾处断言,如果中国的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

2004年05月23日25
      当本报记者林英采写的有关生物多样性的文稿摆在笔者面前时,我联想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在电视屏幕上,人们看到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头的生态环境已是伤痕累累:密布于草场上的鼠洞和退化的草场,泥土流失的河岸与正在环境破坏中颤抖的“生物多样性”无不令人担忧。...

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

2004年05月23日27
      当国家权威机构通报衣原体就是非典型肺炎的病原时,钟南山院士没有盲从,他据理提出并坚持自己的反对意见。现在,世界卫生组织的结论支持了他。钟南山以严谨求实和高度负责的作风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赞扬。   另一位院士洪涛不仅没有受到赞扬,反而受到不少“网民”...

何时能像迷歌曲一样迷科学?

2004年05月22日29
    “什么时候能让公众像迷足球和流行歌曲一样迷科学就好了。”著名物理学家赵忠贤院士在参加一次科普活动时说。   也许赵院士的愿望永远都无法实现。科学和大众娱乐业相比有着天然的“眼球弱势”。虽然我们也曾看到霍金被热捧,但是我们看到更多的曾是科学遭冷遇。最典型的是,“杂交水稻之父”...

科学离不开人文

2004年05月22日30
    今天我们有选择地刊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的一篇有关科学与人文关系的文章。文中他从要求自己的博士研究生学习《论语》和《老子》谈起,逐步深入探讨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关系,并提出要把人文知识、科学知识,升华到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最终使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